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马庄乡
明代马姓在此定居,故名。…[详细]
明代,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晋姓移民在此定居,初名晋家屯。后又有常、张等姓陆续迁入。因本村在黄河古堤北边,故更名堤后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…[详细]
明代,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原姓移民在此定居,初名原家屯,后化简为今名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原屯大队,属马庄人民公社。198…[详细]
明代建村,因村址在古黄河堤上,村西北有关帝庙和二郎庙,得名庙堤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庙堤大队,属马庄人民公社。1983年…[详细]
明代,有常姓迁此定居,当时周围八里之内无集镇,此地便成一集,为期兴盛不衰,得名常兴集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常兴集大队,属…[详细]
油房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,为村庄。…[详细]
明代,有翟、杨二姓从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迁此定居,因企望永久稳固而得名庞固寨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庞固寨大队,属马庄人民公…[详细]
明代,高、张两姓从山西迁此定居而得名高张寨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高张寨大队,属马庄人民公社。1983年改为高张寨村民委员…[详细]
东袁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10,为乡中心区。…[详细]
明代,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罗姓移民在此定居,因此处是黄河的河滩上而得名罗滩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罗滩大队,属马庄人民公社。…[详细]
明代,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唐姓移民在此定居,得名唐庄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唐庄大队,属马庄人民公社。1983年改为唐庄村民…[详细]
明代,有付姓在此定居,得名付庄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付庄大队,属马庄人民公社。1983年改为付庄村民委员会,属马庄乡。…[详细]
明代,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移民李姓迁此,在南北相距半华理的两处分别定居因定居在绵延2公里的窄长土岗上,得名长堽。此村在南,名前长堽,堽为岗字别写。195…[详细]
明代,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移民李姓迁此,在南北相距半华理的两处分别定居因定居在绵延2公里的窄长土岗上,得名长堽。此村在北,名后长堽,堽为岗字别写。195…[详细]
清代,有车姓从滑县车后屯迁此定居,得名车庄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车庄大队,属马庄人民公社。1983年改为车庄村民委员会,…[详细]
明代,有冯、刘两姓从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迁此定居,在相近两处定居,初名冯庄、刘庄。1960年合并为一个行政村,更名为冯刘庄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…[详细]
春秋战国时期,大文学家、思想家孔子游历各国讲学。路过各地,有一大块陨石在此。此地多次沙丘,故孔子为取名石邱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…[详细]
明代,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李姓移民在此定居,因距石邱较近,且石邱是汉成帝时陨石坠落处,较为古远,故名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…[详细]
明代,郭姓在此定居,初名郭庄,后因风沙侵袭,村址向东迁移,更为今名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郭新庄大队,属马庄人民公社。19…[详细]
据,元代,有柴、胡两姓在此定居,村周围筑有寨墙而得名柴胡寨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柴胡寨大队,属马庄人民公社。1975年属…[详细]
明代,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刘姓移民在此定居,因此地枣树甚多,得名刘枣庄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刘枣庄大队,属马庄人民公社。1…[详细]
明代,隋姓在此定居,初名隋庄,后改为今名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随庄大队,属马庄人民公社。1983年改为随庄村民委员会,属…[详细]
明代,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常姓移民在此定居,初名常庄,后改为今名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常新庄大队,属马庄人民公社。1975…[详细]
明代,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王姓移民在此定居,初名“王庄”,1944年改为“东王庄”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东王庄大队,属马庄…[详细]
有荆姓定居于此而得名荆庄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荆庄大队,属马庄人民公社。1983年改为荆庄村民委员会,属马庄乡。…[详细]
明代,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许姓移民在此定居,得名许庄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许庄大队,属马庄人民公社。1983年改为许庄村民…[详细]
于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,为村庄。…[详细]
据,南宋康王赵构逃难时由此骑马过黄河,马将上岸时,陷入淤泥中。恰岸上有一株枣树,其一枝向北伸向河面上。康王伸手扳枣枝得以上岸。为纪念此事,取意于康王的…[详细]
明代,李自成进军北京时,从开封东南崔桥村迁来数户,因此处曾是古黄河码头,得名水口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水口大队,属马庄人…[详细]
宋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,为村庄。…[详细]
清代,滑县柳里村姬姓迁此定居,得名姬庄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姬庄大队,属马庄人民公社。1975年属班枣人民公社。2005…[详细]
明代时,王姓在此定居建村,附近有一座泗水庙。黄河改道后,此地变为河坡而得名王泗坡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王泗坡大队,属马庄…[详细]
清道光年间,由本县原屯迁来原姓在此定居,后来滑县老河寨,一家王姓逃荒至此,初名小庄,隶属滑县,1946年归属延津县后改为今名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…[详细]
元代,此地为古黄河渡口,有刘姓在此开店,人称“老刘”,过往客人称该地为“老刘店”,后繁衍成村,“店”改为“庄”。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…[详细]
据,南宋康王赵构逃难时由此骑马过黄河,马将上岸时,陷入淤泥中。恰岸上有一株枣树,其一枝向北伸向河面上。康王伸手扳枣枝得以上岸。为纪念此事,取意于康王的…[详细]
清道光年间,李姓定居于此,初名李街,由于后来王泗坡迁来苏姓,人丁兴旺,李姓又绝,因在冯班枣北面,改称为后班枣,后以苏姓改为今名。1952年属七区。19…[详细]
据,南宋康王赵构逃难时由此骑马过黄河,马将上岸时,陷入淤泥中。恰岸上有一株枣树,其一枝向北伸向河面上。康王伸手扳枣枝得以上岸。为纪念此事,取意于康王的…[详细]
初为古黄河码头货场,因在野外,名为野场,后来,人们陆续迁此定居,以谐音改为今名1952年属七区。1955年属马庄乡。1958年建野厂大队,属马庄人民公…[详细]
2022年3月,马庄乡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。
马庄乡位于县城东北部,距县城33公里,全乡总面积50.9平方公里,耕地42170亩,27个行政村,5679户,24561口人,2001年人均纯收入2176元。境内西北部拥有我省唯一的“国家级湿地鸟类自 然保护区”。交通、通讯条件十分优越,郑(州)滑(县)公路自南向北穿境而过,马半公路横贯东西,柏油路实现村村通。日发客车40余次,直达延津、新乡、卫辉、焦作、郑州等地。村村通电话,拥有中国移动电话发射塔一座,中国联通电线月在马庄乡建成延津县第二电视台。马庄乡地处黄河故道,土壤多为沙壤土和两合土。绝大多数土地为旱涝保收的肥沃良田。农作物主要有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花生。近几年,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发展特色农业,以“农业抓特色、养殖上规模”为重点,强力实施“科教兴乡”战略。建立了优质小麦、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共2万亩;畜牧养殖业以******饲养为龙头,目前,全乡万只鸡场1个,千只以上鸡场50个;千头猪场1个,百头猪场20个,形成了龙头带基地,基地连农户的格局。2001年,全乡农业总产值达到6362.33万元,比1998年增长20%。
马庄乡有乡办企业6家,涉及面粉加工、机械制造、木器加工、尾毛加工、印刷、纸箱等行业。2001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1650万元,实现利润597万元,上交税金170万元,完成技改扩建项目2个,新发展工商户45户,新建私营企业2家。在乡办企业中,面粉厂产值超过2000万元 ,已达集团规模,产品远销俄罗斯、朝鲜,国内在东北、西南、华中都有销售网点。乡机械厂年产值600万元,现与“新柴集团”合作联营,主要搞来料加工和配件生产,质量一向受客户青睐,尾毛加工的山羊尾毛、马毛、貂毛等产品,物美价廉,主要出口海外,产品热销,供不应求。
延浚汲淇抗日办事处旧址,又称四县边抗日办事处旧址,位于延津县马庄乡原屯村,北临村委会和原氏宗祠。现存院落四座,主要有工委旧址、武装部旧址等。四县边行政抗日办事处成立于1943年10月12日,

产业招商/厂房土地租售:400 0123 021
或微信/手机:13524678515; 13564686846; 13391219793
请说明您的需求、用途、税收、公司、联系人、手机号,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。
长按/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
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